大家疯狂开发H5最核心的考量,是其依托微信传播的巨大势能,近几个月来的微信朋友圈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基地。而最终的实验证明,H5并没有产生那么强大的营销效果,甚至其作为营销工具的可行性都是值得存疑的。
对许多以Social Marketing为己任的公司和部门来说,“H5”是一个在2014下半年突然丰富起来的新概念,是指向仅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H5页面和游戏——微信重新定义了许多事物,这显然是其中的一个。
在W3C正式推荐HTML 5之前,耗费两名人工1.5天的小游戏“围住神经猫”就已经引爆了微信朋友圈,不少人早早就看出了HTML 5“轻游戏,重社交”的潜能。随后,结合简单的触摸滑动交互,衍生了诸如“疯狂数钱”、“在柯震东中找房祖名”等一系列操作简易的傻瓜游戏。草根的四面开花也让不少官方团队耐不住寂寞,所以又出现了例如知乎的“庆丰包子铺”、支付宝的“十年账单”等升华之作。黄骅网站制作
但热闹背后,却是几多困窘和暗流涌动。
一、Social Marketing的垓下之围
一度高度活跃的作为Social Marketing主战场的新浪微博,从上市之后就股价低迷,近日又传出了可能会整体打包被阿里收购的消息,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微博的光辉不再,反而让不少人产生了唇亡齿寒的隐忧。
所以Social Marketing转战微信,看似主动,实为被围垓下不得而出的被动选择。
二、疯狂开发H5是病急乱投医
攻防之下,微信公众号是目前唯一有效的Social Marketing工具,但公众号的暴增让打开率和阅读量持续走低,在阅读数、评论区相继开放之后,更是遭遇了诸多掣肘。所以当人们发现了H5在朋友圈中的传播可能的时候,已经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了。
大家疯狂开发H5最核心的考量,是其依托微信传播的巨大势能,近几个月来的微信朋友圈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基地,H5并没有产生那么强大的营销效果。一个主要的原因是,成品H5页面的推广方式乏善可陈,无外乎KOL朋友圈分享和微信公众号推广两种思路,这两种方式的转化率基本都处在4%以内,平均每个PV都需要花费接近甚至超过一元钱的成本去获得,“神经猫”以小博大,三天时间PV过亿的神话早已不可复制。
三、用户对H5失去耐心,微信政策难以揣摩黄骅广告公司
微信H5页面中触摸、pinch、滑动、陀螺仪、视觉、声音等功能都被充分地调用出来了,再细化一点的功能比如声音的音高,这样的API接口微信还没有打开。单单是这样的一些体验,辅之以文字、图片、动画,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耐玩度,都面临着巨大的瓶颈,用户的疲劳度会提前来临。
此外,微信在近期出台了针对朋友圈分享的政策限制,诱导关注与分享,将封号30天或者永久封号。
首先把营销推广从微博转战到微信,这也是个趋势,人流活跃量在那放着。其次现在微信平台被过度营销了,大量的企业公众号,每天推送的大量文章,信息大爆炸,人们的打开阅读率在降低,还有太多的H5形式游戏,人们视觉已经麻木疲惫。最后,腾讯主宰者微信,再想法营销,还是依附腾讯资源和政策,对于诱导用户分享的内容,被举报后很有可能会被封号,这也是H5小游戏营销遇到的问题。